
中国有句古话叫做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,更深刻表达了一个将领想要成为名将所经历的艰难历程——必须经过多场惨烈的战斗,积累丰厚的战功,才能获得封将的荣耀。然而,历史上却有一位罕见的英雄,他仅凭一次战役便声名鹊起,成为人人敬仰的传奇人物。
这位英雄便是汉朝的冠军侯霍去病。霍去病凭借一战成名的光辉战绩,接连立下赫赫战功,成为当时最年轻有为的将领,从此成为汉武帝最为信赖的左右臂膀。然而,在一次出征时,汉武帝特地为他送来了十车厚礼的肉食,令人意外的是,霍去病竟然宁愿让这些肉变质腐臭,也不肯分给士兵享用,这一举动当时引起了众多士兵的不满和议论。
不过,时光流转,经过多年后发生的巫蛊之祸,才使人们真正理解霍去病当年所作所为的深远用意。自古帝王权力至高无上,但同时最为无情冷酷,“天下本是将军定,不许将军见白头”正是写出了帝王对功臣的戒心。无数王侯将相未死于战场,却死在皇帝的猜忌与权谋中,唯有霍去病巧妙地保护了自己和家族的安危。
展开剩余72%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,身世复杂,他是卫少儿与霍仲儒的私生子。由于他的姨母是皇后卫子夫,而大将军卫青又是他的舅舅,自小便深得汉武帝的宠爱。据传,霍去病的名字正是汉武帝亲自赐予的。那时,汉武帝因病卧床不起,恰巧听到霍去病的啼哭声后,病情竟奇迹般地好转,于是赐名“去病”,寓意驱除疾病。自此,汉武帝对霍去病悉心培养。十八岁那年,霍去病担任剽姚校尉,首次随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。在这场战役中,卫青让他率领八百精锐部队出击,霍去病首次指挥军队便大获全胜,斩杀俘虏多达二千零二十八人,战果辉煌。
霍去病斩杀的匈奴高层人物包括相国、王侯将相,甚至连单于的祖辈若侯产都在他的刀下陨落,这一战功让他名震军中。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,封他为冠军侯。三年后,年仅二十一岁的霍去病已经与舅舅卫青齐名,并肩作战。
元狩四年,霍去病与卫青各自率领五万骑兵,分别从定襄和代郡出发,深入漠北,追击匈奴主力。此次战役堪称霍去病军事生涯的巅峰,他在与匈奴左贤王的激烈交锋中俘获了屯头王、韩王等三位王公贵族,总计八十三人。随后,他乘胜追击直至狼胥山,并在那里举行了封祭地禅礼,进一步宣示了汉军的胜利。接着,战线一直推进到今日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带,匈奴的实力因此大大削弱。霍去病凭借此战被封为大司马,逐步取代了卫青的地位。他封狼居胥的壮举,更成为历代武将梦寐以求的荣耀。
不过,随着权力的增长,霍去病的态度开始显得有些傲慢自负,远不像舅舅卫青那样亲近士兵,和他们同甘共苦。有一次,汉武帝特意送给霍去病十车肉,并声明只赠予他个人。霍去病接过肉品后,没有与士兵分享,反而将肉封存起来,直到完全腐烂变臭。士兵们对此颇有微词,纷纷感叹卫青与霍去病的不同,认为卫青更懂得体恤人心。然而,汉武帝得知此事后,不但没有责备霍去病,反而在他凯旋时给予了丰厚奖赏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首先,战场生活极其艰苦,士兵们往往吃不上稳定的饭食,如果突然吃下变质或不适应的肉类,反而会影响健康和战斗力。霍去病考虑到士兵的实际状况,不愿因小失大。其次,霍去病有着长远的政治眼光。汉武帝这次送肉,只授予他一人,实则是对他是否有篡权野心的试探。如果他将肉分享给士兵,可能被视为拉拢人心,招致皇帝猜忌。因此霍去病选择了忍辱负重,宁愿自己受损,也不让汉武帝产生疑虑,这种策略极其高明。
多年后,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巫蛊之祸,太子刘据被迫自杀,皇后卫子夫上吊身亡。此案波及数万人,卫青家族因功高震主被满门抄斩,九族同诛,曾经显赫一时的卫氏家族彻底覆灭。令人震惊的是,霍去病一族却毫发无损。毕竟,他也是卫氏家族一员,更让人惊讶的是,临终时,汉武帝竟将皇太子刘弗陵托付给霍去病的弟弟霍光抚养。这足以说明霍去病当年的智慧和深谋远虑,赢得了汉武帝彻底的信任,从而保全了霍氏家族的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在线配资门户投资,深富网配资,股票在线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